400-009-9032 Email: wu_barry@cehome.com
中文
English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铁甲二手机  >  资讯  >  资讯详情

【力量篇】柳工扶贫生力军

前方有英雄,后方有支持!

这是柳工扶贫攻坚

这场脱贫伟业决胜的关键所在

在柳工20余年的扶贫征程中,有一支愿冲锋、能作战、敢胜利的柳工扶贫工作队伍,他们深深地扎根在帮扶地区,与村民群众情感交融,用满腔的热忱,诠释着柳工人的责任与担当,传递着国际化企业的大爱与人性的温暖。

还有一群后盾单位,他们始终坚持把农村帮扶工作放到与企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层面进行决策和部署,在后方以强大的组织力、动员力和战斗力,贴心守护着这场战役里的每一个人。

他们,用心、用情、用力、用功、用担当、用实干践行初心使命,带领柳工定点帮扶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走上致富道路,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用心用情投入扶贫一线

“叮”!

清晨起床的**条短信是贫困户发来的;陪同记者的一路接了多个村民打来的咨询电话;发展新产业,让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变成致富带头人,与他们成为“脱贫战友”……这便是柳工驻三江县林溪镇枫木村“**书记”覃翔的日常。

2018年3月,覃翔接过柳工五个定点帮扶村中脱贫难度**的枫木村“**书记”交接棒,不仅带领村民发展原有的稻田、油茶、茶叶等传统产业,还创新性地发展菌类种植项目,让村民真正有可以长期稳定增收的产业。

没有政策和资金就寻求政府、后盾单位支持,没有技术就寻找专家培训,没有管理就把企业管理思维用上引导产业市场化发展……在覃翔和村民的努力下,到2020年,全自动菌类生产线产能大幅提升,成为扶贫龙头示范点,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致富。

而同样将柳工定点帮扶村脱贫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还有这位连任了三届“**书记”、且被思欧村村民亲切称为“烂摩托书记”的张建明。

面对思欧村路况差的情况,张建明一上任便向上级争取项目,筹集资金,力图打通路动脉。4年多时间,他带领村“两委”争取各项扶贫财政资金,修建了7条共18.7公里屯级路、12 条57.9公里产业路,产业道路覆盖重要农林区域。

路通了,

张建明与思欧村一起打造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种植出的油茶,还有灵芝、蜂蜜、柑橘和葡萄等经济作物也能及时运出大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建明与村“两委”的努力下,思欧村2018年年底整村实现了脱贫摘帽。

在扶贫的这场硬仗中,像覃翔、张建明一样的柳工扶贫人,还有很多,兼具热血与柔情的扶贫女战士王志莉、扶志又扶智的“扶贫夜会”书记林映然、难舍农村情缘的硬汉扶贫队员张炳稳、既有热情和耐心的扶贫大管家姚雪梅……

他们从工厂走来,向大山走去。多年来,他们恪守为民情怀、胸怀民族振兴,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化身为善打大仗、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扶贫战士,打赢了这场脱贫翻身仗、产业增收仗,书写了一篇篇动人的扶贫故事,唱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扶贫谣。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筑起脱贫攻坚的坚强后盾

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上,柳工始终坚持把农村帮扶工作放到与企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层面进行决策和部署,当好社会扶贫的主力军。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企业帮扶农村”的方针,柳工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等相关工作机构,完善了扶贫工作制度流程,以村企结对为载体,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带动下属单位真扶贫、扶真贫,开创出各级党委和行政齐抓共管、上下各方多部门协同推进、广大员工积极参与扶贫工作的良好局面。

柳工在领导小组的统领下,通过顶层设计,后盾单位、结对单位力量补充,建立起了“一把手”负责,分管领导主抓,牵头部门协调,**书记执行的组织保障机构,和多层次、宽领域的结对帮扶体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多年来,一届届柳工农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积极谋划、认真履责。同时,在柳工集团大后盾的支撑下,欧维姆公司、中源公司、挖掘机业务群、装载机业务群和叉车公司分别成为5个定点帮扶村的小后盾。

为坚决完成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向美好生活的历史使命,柳工从组织保障到领导带头,再到后盾力量补充和全员参与,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优势,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了柳工智慧、柳工动力。在如此强大而有力的支撑下,一轮又一轮真刀真枪的扶贫战役在柳工脱贫攻坚地图中拉开。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2009-2024 铁甲二手机 www.tiebaobei.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01519号 京ICP证1300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1513
免费电话
400-009-9032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

小程序

扫码打开小程序